修得好好的路,为何不让通行,非要掩藏在泥土之下?对此举难以理解的村民们,投书本报编辑部,请求记者实地调查,一探究竟。
柏油路上“盖土种菜”
这条柏油路,位于鲍沟镇华庄桥以北,与104国道相连。据附近的坝前村、坝后村、中皇甫村等村的群众介绍,这条路从去年夏天开始修,秋季便竣工通车了。可到了冬季,却突然被用黄土盖了起来。此路所处地块,原为中皇甫村的耕地。
记者在现场看到,这条路呈东西走向,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黄土,东西两头各建起一道高约1米的空心砖墙,仅留南侧一条宽约2米的沥青小道,供行人和车辆通行。经过记者脚步丈量估算,这条路东西长约850米。
据周边村民们回忆,去年秋道路建成后,交通标志线很快划好,车辆已经正常通行。
如今,路上泥土厚度约为20厘米,稀稀拉拉地生长着杂草,以及一些村民种植的大豆青苗。靠近观察,可以看到地上一排排已经干枯死去的植物。村民们告诉记者,这是播下的菜种,长出了棵苗,但终因土质贫瘠、缺少灌溉、无人照料等原因全部枯死。
从道路边沿的裸露部分,可以清楚地看到路面结构:下层是近40厘米厚的混凝土层,上层是约5厘米厚的沥青层。从马路上若隐若现的黄色、白色标识线,可以清晰地看出整条道路的布局:中间为双向6车道的机动车道,宽约20米;两侧为非机动车道,宽约2米;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,预留了一条绿化沟,宽约1米。
新路直通政府大楼、新建社区
沿路向西可以看到,这条新修的柏油路,主要通往两个区域:一是一栋正在建设中的、办公楼样式的建筑;二是正在建设中的坝窝社区。
这栋办公楼样式的建筑,主体工程已经竣工,被当地村民一致称为“新的鲍沟镇政府办公大楼”。位于其西的坝窝社区,目前正在建设过程中,是坝前村、坝后村的搬迁安置区。
记者了解到,坝窝社区是滕州市2010年农村土地增减挂钩项目。该项目规划占地72余亩,可腾出土地指标251余亩。社区拟建17幢多层住宅楼,共488套,用于安置坝前、坝后两村的村民。该项目自2011年5月开始施工,至今未能完工。坝前、坝后两村的搬迁工作,也正在宣传动员过程中。
从泥土下露出的交通标志线可以看出,在通往坝窝社区和办公楼的两个路口,已经划好了白色的斑马线。如果不是泥土覆盖阻碍了交通,这片区域的交通将会非常便利。
如今,宽阔的柏油路大部分被埋藏在泥土之下,仅留南侧一条宽约2米的非机动车道用于通行。由于道路狭窄,每逢机动车驶来,行人只能被逼到路边的泥土地里,来往车辆交会错车更是不便。
附近一位从事建材生意的村民向记者抱怨说,以前这条路没修的时候,运输车辆只能绕远,去年修了这条路,满以为从此交通方便了,哪想到又被盖上了黄土,只留一条小道让人走。“错车很危险,也怕碰着人。”
“这么平坦宽阔的好路,为什么非用黄土盖起来不让走呢?”村民们疑惑不解。他们怀疑,这条路属于违规占用耕地,相关手续不全。为了逃避全国土地卫星遥感图片执法检查,相关部门才想出了这个“盖土种菜”的办法。
“路没修好”,还是“不合政策”
针对群众的质疑,记者于7月2日分别致电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予以求证。
记者首先致电鲍沟镇党委政府一位主要负责人,询问华庄桥以北修好的柏油路为何用泥土覆盖一事。该负责人称对此不知情,也未进行任何解释,仅表示会“问一问情况”。
接着,记者致电鲍沟镇政府党政办,工作人员回应称,新修的柏油路之所以用泥土覆盖,是因为“还没修好”,“后续工作没完成,许多零活没做完”。对于何时通行,对方表示不清楚,“施工方没说啥时候完工”。当被问到修路占地手续是否齐全时,对方回应称:“我们只管路修没修好,管不了手续全不全的问题。”
泥土盖路是因为“路没修好”这一说法,当地群众认为难以令人信服:路面标识线都划好了,去年秋天也已经通车了,怎么就没修好?就算没修好,继续修就是了,为何非得用泥土盖起来?再者,自去年冬天用泥土盖路之后,再未见到施工人员。镇上这一说法,实在难以让人信服。
随后,记者通过违法举报公开电话联系到滕州市国土资源局,查询这条路的占地手续问题。工作人员称不了解情况,建议咨询鲍沟镇国土所,并提供该所一位负责人的联系方式。记者联系到该负责人,对方回应称,这条路之所以用泥土覆盖,是“因为牵涉政策问题”,并表示“问题很快就会解决,路很快就能通起来”。至于具体牵涉何种政策问题,对方未予解释。
村民们分析认为,“路没修好”的说法“很不靠谱儿”,“牵涉政策问题”的回应则“较为诚实”。“为民修路总得来说是好事,可是得按法律政策办事。像这样修好了路又不让群众走,不仅劳民伤财,还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!”
■ 短平快
“先建后批”何时休
□ 肖芳
马路上种菜,并不是鲍沟镇的首创。
在全国范围内,这早有先例。湖北襄阳、安徽宣城等地,都曾发生过在马路上种菜以逃避卫星执法的事情。一些新修的公路,走的是“先建设,后报批”的路子,盖上土种上菜,是为了在卫星“天眼”底下玩“隐身游戏”。
要发展,先修路。只要遵守法律政策,修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。但有些地方以“土地审批耗时费力”为由,玩起铤而走险的“先斩后奏”模式。既是违规用地,就有被处罚的风险。为规避处罚,“马路上盖土种菜”的“奇葩”复耕方式就应运而生。
这种先建后批、边建边批的发展模式,贻害无穷,还容易导致恶性循环。未批先占,理应拆除复耕。但强行拆除,又会造成巨大的财政浪费,公民的纳税钱也就打了水漂儿。但若担心浪费,让建好的都顺利获批,那又会鼓励“未批先占”。长此以往,违规用地现象愈演愈烈,国家土地政策也就成了摆设。
如何杜绝地方政府这种“先斩后奏”的发展冲动,恐怕还得从严格问责机制、强化用地监管上下功夫。